自律真的能给你自由吗?

z

(图: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上一篇文章里,分享了跟拖延和自律有关的几个角度:性格、意志力、动力和容器,还作出了评价。收到了很多回复,大家对自律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既如此,再写一篇,深入剖析真正的自律。

我们发现,很多人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律”到底是什么,只是大家都说自律好,也就跟着说好,最后把这个词弄得很鸡血,很“成功学”,反而令人心生怀疑——自律真的能带来成功吗?自律是不是自讨苦吃,过一种很死板、很僵化、很无趣的生活?这些反而妨碍人去培养自律的能力。

1.词典编辑的看法:自律是自我约束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对“自律”词条的解释只有6个字——“自己约束自己”。“约束”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本词典的解释是“限制使不越出范围”。“限制”又是什么意思呢?——“规定范围,不许超过”。

也就是说,自律是关于“范围”的,而且重点强调不能做哪些事,不能超出什么样的范围。这也是“律”字的意思,无论法律还是纪律,一般都是关于哪些事不能做(法无禁止即可为),而不是哪些事能做。

2.心理学家的看法:自律可以像考试一样突击吗?

在人的日常行为中,自律包含了哪些具体行为?词典没有详细解释。不要紧,我们可以问心理学家。

之前的文章《独自一人居住,应该如何保证自律而不陷入拖延?》里,我们介绍过人格心理学当中,几乎最重要的一个人格系统“大五人格”。在五个维度里,跟自律关系最大的是“尽责性”。有意思的是,这个尽责性下面,又分为6个小项,其中有一个,还真的就叫“自律(self-discipline)”。在完整版的大五人格问卷里,自律相关的题目是:

1. 我很擅长把控进度,好让任务按时完成。
2. 我要耗费很多时间,才能安顿下来,着手工作。(反向计分)
3. 我的工作富有成效,总能妥妥搞定任务。
4. 要我去做该做的事,会有困难。(反向计分)
5. 一旦开始一件计划,通常我总会去完成它。
6. 当计划太困难时,我倾向于去开始另一项新计划。(反向计分)
7. 有太多琐碎的小事需要去做,以至于有时候我却忽略了它们。(反向计分)
8. 我是一个很自律的人。

普通题目,符合程度越高则越自律。反向计分的题目,符合程度越高则越不自律。

可以看到,除了第8题,其他的题目都点出了跟自律有关的具体行为表现。概括起来,自律是一组能力,涉及的方面包括:调整状态(快速进入状态)、把握重点(做该做的事)、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坚持(善始善终)、防错(避免遗漏)、效率、准时等。这对我们有何启发呢?

首先,自律跟死板没有必然联系。想象一下,如果你有这样一个很自律的同事能经常带你,或者你做老板,有这样一个员工,是不是觉得很靠谱,很踏实?在工作方面,这的确是一组很不错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它跟死板、僵化和无趣没有必然联系。就算有些自律的人给了你死板、僵化和无趣的印象,也不代表其他自律的人要一起背锅。

其次,自律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自律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表现出来的修养,在背后可以是自律的习惯,也可以是非习惯的因素,并不矛盾。性格方面的自律,是相对稳定的,改变起来不算容易。但研究仍然发现,在大五人格当中,自律所属的尽责性,一生当中都在上升。年龄会带给我们“成熟”。

还有,如果说自律是一种能力,那么这种能力既可以来源于性格,也可以来源于非性格的“外挂”。这些外挂可以是策略、习惯、方法、工具、人际支持等。你把手机锁在抽屉里,减少工作期间的分心。你使用任务清单,把次要的任务冻结起来,在主清单中不予显示,眼不见为净。你碰到困难时,没有像往常那样放弃,或是先干点别的,而是按照领导的建议,去请教了一位有经验的同事,学到了有用的新办法。这些都是你的“外挂”,但仍然是你自律的一部分。只要不是迫于外界压力的结果,而是自己主动的设置,都不妨算作自律能力,因为这是你做出的选择。

最后,说点我们的个人看法:咱们中国人最擅长什么?除了种菜以外,另一项就是应试教育了吧?什么考试题都经不起中国人的红宝书黑宝书啊。现在起码有7道题告诉你,哪些事情做好了就能提升自律得分,那么想尽一切办法,针对性地提高就可以。怕的是你不知道什么才是真自律,无从下手,或者对它有不必要的成见,不愿改变。现在不用担心这些了。7道题当然不是自律的全部,不过等你把7道题弄透了做好了,收获肯定不止这7条本身。

3.哲学家的看法:为什么说自律给你自由

“自律给我自由”,健身app里的这句广告词铺天盖地。我身边很多健身的朋友,都深受这句话触动,觉得精炼而有力量。但也有人仔细推敲,表示不解:自律明明是关于“不能做什么”,听起来跟自由相反啊?

这质疑好有道理,居然无法反驳。毕竟,在我们日常的语境当中,特别是鸡血或鸡汤的语境当中,自律很容易引发负面感受,总是觉得不准做这个,不准做那个:不准吃高热量食品,不准闲呆着,不准拖延,不准干别的……怎么还给人自由了?

深入查阅,我们找到类似说法的最早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师康德。在康德的实践哲学中,“自由即自律”是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脑洞是怎么开的,居然想出这么个逻辑来?康德哲学的难度,对哲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所以我们尽量用地球人的语言来向你解释:

  • 自由不只是意味着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更意味着你想不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是一种免于你不想要的东西的自由。就像是呼吸清洁空气,意味着你有免于雾霾和其他空气污染的自由。
  • 跟自律的相关的自由是“理性自由”,也就是免于非理性的欲望和弱点的自由。你的道路是理性之路,这条路上的障碍,是各种不利于你抵达终点的欲望和弱点,无论是高热量食品的诱惑,还是手机里各种有趣而无用信息的吸引。它们短时间内显得很有吸引力,似乎顺从他们才是“自由自在”,但长远来看会让你后悔,所以它们本质上反而是奴役你的东西,剥夺了你的自由。烟民们觉得自己有抽烟的自由,但尼古丁和烟瘾背后的心理因素,恰恰才是妨碍你自由的东西。
  • 自由的本质,就是按你的意志来做事。而且这里的意志应该是理性意志。你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必然要自己给自己立规矩,然后遵守自己的规矩。遵守规矩的过程就是自律。其实整件事不如说是“自主”更恰当一些。自主是一枚硬币,自由和自律是硬币的两面。还记得吗?词典里说的自律,是关于“不能”做什么的。只有“不做”的清单,是无法做事的。你需要有一个能做什么的清单,去往哪里的清单。不抽烟是为了健康,还有健康所带来的生命中丰富的可能性。自律只是手段,只有手段是不够的。

我们还发现,很多人难以做到自律,恰恰是因为把它看成了一种葵花宝典一般的神功,挥刀自宫,然后修炼了很久,却从来没有思考:“我自律是为了什么?”自律指向的目标,真的是你自愿的选择吗,还是随大流,或者迫不得已呢?无自主,枉谈自律。

所以不妨想想,你真的需要在每件事上都自律吗?哪些事比别的事更需要自律?这些事是你真心想做的吗?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出发了很久的旅行者,如果对初心突然迷茫起来,就有必要回到原点,重拾定义。回顾这篇,我们咬文嚼字,从词典编辑到心理学家,再到哲学家,帮你重新思考自律这件事。希望可以带给你不同的看法,希望能解除你对自律的不必要的排斥,更希望你能有针对性地使用自律,让它在有用的地方,给你带来有用的结果——不是成为别人,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部分参考文献: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92).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 PI-R)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 Florida: PAR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Inc.

Soto, C. J. (2015). Is Happiness Good for Your Personality? Concurrent and Prospective Relations of the Big Five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3(1), 45–55. https://doi.org/10.1111/jopy.12081

(首发于头条问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