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番茄工作法的宝典

——《番茄工作法图解》精装版推荐序

你用的也是“番茄皮”吗?

《番茄工作法图解》要出精装版了。应我的亲密战友、本书译者大胖之邀,来写这篇推荐序,备感荣幸。

还记得初读这本书时,为一句翻译忍俊不禁——“番茄皮工作法”。它指的是那种形似番茄工作法、细节却相差甚远、效果也大相径庭的方法,可以算作番茄工作法的山寨形式。

番茄工作法几年来已经风靡国内,来参加我们“战拖骑士团”(一套对付拖延症的系列课程)的同学们也多有尝试。上课的时候,我常事先了解他们都是怎样用“番茄”的,经常发现他们用的其实是“番茄皮”工作法。而这,也成为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因。

在听说“番茄皮”这个说法后,所有的同学都笑了,心领神会。

“正版”番茄工作法

在“骑士团”课上,我们甚至给这本书起了个外号:正版番茄工作法。

本书虽非番茄工作法的发明者西里洛亲自执笔,却得到了他的推荐和正式认可。作者诺特伯格的职业背景和专业素养,更让本书在逻辑方面浑然一体,周到全面。

如果你只从网上查到一些“番茄工作法”,然后匆忙使用,却发现并不那么奏效,很可能是因为你没有遵守其中的细节。举两个例子。

你在5分钟的小休息里,具体都干什么呢?

有人是喝水、散步、看窗外,有人则是上微博、淘宝、朋友圈(微信那个)。后者请把自己pia飞。

后三种参与性较强的“休息”方式,难以在5分钟结束时刹车。如果你是自个儿用番茄,很可能管不住自己,无法及时回到工作状态。更重要的是,它们往往根本起不到放松的作用,无法让你恢复状态。

《番茄工作法图解》里就比较了不同的休息方式,让你知道什么样的休息是好休息。

在25分钟的工作和5分钟的休息之后,如果这件事情没有做完,那下一个番茄是否仍然要做这件事呢?

很多人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是”。其实未必。细读本书,你会发现,番茄工作法并非“工作+休息”的二元循环,而是“选择+工作+休息”的三元循环。每个阶段以选择开始,以休息结束。当你花掉一个番茄,背了一半单词以后,下一个番茄未必要继续背单词。你完全可以换到另一件事情——如果你的判断是:另一件事更紧要。

在25分钟的“番茄钟”时间里,你只能做一件事情。或者说,这25分钟是不可分割的。这被称为番茄的“原子性”。但在番茄之间呢?你完全可以重新思考,重新选择。这其实是一种用中等频度来响应重要性变化的思路。不过快,也不过慢,中庸而平衡。

至于类似下面的问题:

※ 我15分钟就把单词都背完了。那剩下的10分钟该怎么办呢?是立刻休息,还是换做下一件事?

※ 正在专心番茄呢,来了个电话怎么办?

※ 我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开会。会议总没法用番茄工作法吧?

这些问题,“番茄皮”的使用者们可能一时难以回答。但它们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我们都在用番茄

我本人在豆瓣网管理“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还记得是2010年,网友“寒塘月色”(刘虓震)发现了这个番茄工作法,并把它引入小组。后来又有“阿僧”等众多番茄爱好者陆续尝试、总结、分享。这个总成员十多万的豆瓣小组,已经成为番茄工作法在国内的重要中心。

在我们的互动论坛“战拖学园”(http://www.zhantuo.com/bbs)里,热心的“零言”和“时光机”等版主创建了“番茄土豆群”,据说对写论文等短期战拖任务有奇效。大家在一个群里互相加油,同步番茄,其乐融融。

于是,我们见证了番茄工作法帮众多同胞解决了拖延问题,也把他们送得离梦想更近。

大胖自己的“番茄皮”?

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告诉大胖,我是多么赞叹“番茄皮”这一神来之笔。没想到他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他都快把自己的译法给忘了。

在这个“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的姿态过后,大胖突然若有所思地说:“其实我自己在用番茄的时候,也尝试过一系列的改动,经过很多次失败,更明白正版方法的宝贵。还打算再给图灵教育写本书呢——正好,就叫《番茄皮日记》。”

我对新书充满期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