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不再拖延,告别空谈,能行动了!(一)

小编按:本文是战拖骑士团2.0版课程学员姜惠萍的毕业论文,向大家展示了她学完课程后付诸实践,用几周时间一步步战胜拖延的历程。战拖骑士团课程已经升级到2.1版,现在接受报名,详细信息见这里:www.zhantuo.com/lesson

姜惠萍同学近期将在YY语音上举行答辩分享会,答辩前会在本站发布通知。欢迎大家关注和参加,听她分享经验,见证她正式甩掉拖延症帽子,成为“战拖骑士”的时刻!

我终于不再拖延,告别空谈,能行动了!

答辩学员:姜惠萍

学号:00002

班级:天蝎

课程版本:2.0测试版

导师:高地清风

这篇毕业论文,让我寻思数日,也不知该从何下手。我的大脑仿佛积满了磁盘碎片,我试图一点一点给自己腾出空间。为了写完这篇论文,我使用了番茄工作法来整理思路,又给自己定了一个1小时的“拆弹时间”,来规划提纲:这篇论文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尽可能地想仔细,然后把一个个能想到的全都记录下来,写成清单,作出排序,在每次构想时,要用到至少2个以上的番茄钟(25分钟)。

现在,我终于能够提交全文。对于它,我还是不能评价它很棒,但我总算是克服了对于我来说的重重困难,而完成了它,我还是可以对自己的进步,而感到高兴一点。

今天的我可以自信的说,我对自己已经少了许多不满,通过不断的实践,正在逐渐的获取对自己的认同。但曾经的我,对于自己是一个重症拖延者深以为然。我为拖延睡觉而玩游戏,连洗漱都觉得麻烦。我以为换了新岗位就会从此摆脱拖延,但好状态持续没多久。甚至,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常拖到临近截止时间的最后一周,伴随着一种随时要完蛋的焦虑感,我最后才开启玩命加班工作模式,并在工作时常常充满了悔恨,痛定思痛地告诉自己下个月一定要提早开始工作,最后常常累到精疲力竭。

甚至,因为认定即使做完了大部分,但效率排名也无法上到前三名,出于这种荒唐的推理而放弃了努力,由此产生的拖延,导致了我的效率排名始终稳居倒数一二名,极少上升。于是,我陷入了恶性循环,往往想到疯狂的一周,更加恐惧工作,于是便有了诸多推迟的借口,久而久之,带着我的拖延的恶习整日瞎忙。

长年的自责,积累了太多对自己的痛恨,令我不能自拔,甚至无处给予希望,以为我会带着我无药可救的拖延,做为一个标准的Loser了此余生。

改善拖延需要合理耐心的对待,没有特效药水,无法一管喝下去下一秒就使你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但既然拖延让如此痛苦及痛恨,我可以选择继续麻木沉沦躲在时间的夹缝里逃避着成长继续过我的生活,为什么就不能选择劈开前方的荆棘逃离,去寻找快乐与意义?

终于,在把工作做得一团糟,并且把自己搞得不堪负累时,面对同事M出于担心的一番责问:“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如此慌张疲惫,却还造成领导对你工作态度的认同感岌岌可危?”我无言以对。一路踉踉跄跄的回到家中,然后开始了数不清第几次的伤心哭泣,那一晚都在心悸,脑子不断重放着同事M的责问,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最后,脑子里终于重燃了“我不想再这样继续下去”的念头。

——我要选择改变,这一次,握紧念头绝对不忘。

在确定要上战拖课程的伊始,我为了6月13日能顺利赶赴厦门,参加14日上午开始的培训课程,也在担心,如果有部分工作没有完成,也许会因此而被迫中断学习。也由于对即将要到来的6.14和15号两天课程充满了期待,我开始尽力的做,即使如此工作,还叫我疲惫不堪,我还是没能在预期内完成所有工作。

一部分原因还是对时间预估太乐观,并且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我虽然感觉自己拼尽了全力,却也还是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拖拉。

最后,在6月13日,我放下部分未完成的、重要却也不紧急的工作,带着我的既忐忑又坚定的念头去了厦门。

两天的课程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信息量非常大。在清风老师的特别许可下,我对他的讲解进行了录音,可到现在我也仍然没能把录音全整理出来。我一度怀疑这是不是一种拖延,清风老师却告诉我,整理录音这件事,耗费时间通常是录音时间的四到五倍,是一种难度和耗费时间经常被人低估的事情,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先录音后整理,而是课上专心听讲,侧重理解,对要点进行速记。从我的具体线索来判断,其实“整理录音”这件事,在我听完课之后,边际效用已经没有那么大,我在内心里并没有真正给它设置成高优先级,所以还是转入“将来/也许”清单,如果有一天愿意查漏补缺时再听。哪怕不听也不必自责,因为实践永远比听录音重要。

清风老师在讲课现场,因为空调过猛被吹感冒了,但第二天还是带病保质保量地讲完了课,令我十分感动。

就这样,在我还完全无法想象出自己“不再拖延”会是什么样的时候,我就在清风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踏上了战拖的征途。以下是每周的进展。

课后第一周

我首先养成了每天午休的习惯,这让每个下午的精神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再也不会出现“中午不睡,下午崩溃”的情况了。

同时,我养成了使用Doit.im的习惯。由最初刻意地提醒自己,到一步步熟悉操作,逐渐感到比较自然。主要专注于收集和处理,把知道自己有什么是需要做的、想做的事儿一股脑儿的塞进收集箱,再根据任务处理流程图,问问自己做不做,两周之内是否有条件做,能够如何做的,把复杂的任务转化项目再拆分,按照心里想好的答案,一步步将任务分配到今日待办、下一步行动清单或日程清单里。

出门在外时,我能做的事情虽然还很少,但是我仍旧执行着任务清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带礼品、看展览甚至是带糕点拨打电话的琐碎小事也记录在Doit.im里,脑子终于不再需要实时的回顾我需要做哪些,也不用担心它回遗忘。按照分配好的每日工作任务逐一消灭,每回亲手把最后一项任务打上勾时,看着显示出终于清空的今日待办界面,总会有一丝隐隐的欣喜。回来时,至少要做的我基本做完了。我也不再是曾经的“外出=度假(躺在酒店拖延出门)”的我了。

我感觉,我在一点点地恢复对拖延的抵抗力!

(未完待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