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拖心理成长会的战拖心理成长史(一)
前传:从拖延蚂蚁到战拖蚂蚁
文 / 高地清风
假如你乘坐热气球,从广场起飞,不断上升——你会看到什么呢?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们,逐渐变小,从大型哺乳动物变成玩具兵,又从玩具兵变成蚂蚁。好的,就悬在那个高度,你这个火星上来的人类学家,仔细观察这群“万物灵长”的行为。你很快发现,这些蚂蚁分成两种,一种是拖延的蚂蚁,一种是不拖延的蚂蚁。
你运用火星人的智商,做了一个思维实验:如果给蚂蚁的脚底板涂上墨水,在广场上标记出各自的轨迹——那么,不拖延的蚂蚁就像来去匆匆的火箭,留下近似直线的细细尾迹。而拖延的蚂蚁呢?大体分成两种,一种是分心型拖延蚂蚁,俗称“瞎忙拖”,他们不时被周围匹萨店的香味勾引得晕头转向,每次都要费力把自己揪回来,于是形成了一条“之”字形的尾迹。微博啊豆瓣啊IPad啊各种游戏啊,是神赐给他们的祝福,也是诅咒,他们总是难以抗拒。乍一看,你会把他们当成醉汉,因为他们左右折腾的劲头,透出一股醉后的狂欢与悲凉。另一种是冲突型拖延蚂蚁,俗称“宅拖”,他们的内心呢,又拧巴又纠结,往前走一会儿就要停一会儿,有时还会往后撤一段。“宅拖”们的路径大体是直线的,只是由于前后来回折腾,他们的尾迹又粗又短。
“瞎忙拖”和“宅拖”,是战拖会资深拖友“我要好起来”率先提出的粗略划分形式。这种划分倒也不绝对,不排除有些蚂蚁会宅在那里使劲儿瞎忙。但是整体来看,两种拖延蚂蚁,构成了战拖会。对那些不拖延的蚂蚁,他们都曾经羡慕不已,更曾怀着羡慕嫉妒恨,酸溜溜地给不拖的同胞起了外号,叫“打了鸡血的蚂蚁”。2007年,一只叫做“fisheer”的蚂蚁,爬到一片叫豆瓣网的地方,画了个小圈圈,给这个小组起名叫“我们都是拖延症”: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飞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也许只是发呆的说,再呆一会儿,就一下下……
于是,天黑了又白了,心情愈加沮丧却伴随偷来欢愉般的戏谑……我们都有拖延症……
原来拖延是一种病!这个半认真的说法,让瞎忙拖和宅拖蚂蚁们突然间若有所思。来到小圈圈的蚂蚁日渐增多,小圈圈也逐渐变成中圈圈,再后来变成拥有六万多蚂蚁的大圈圈。
2008年底,一只叫做“完美是个梦”的拖延蚂蚁,在国外念书时因为拖延痛苦不堪,决定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她开了一个长帖,在小圈圈的管理员、瞎忙蚂蚁“高地清风”的鼓励和支持下,坚持每次咨询后分享经过、心得和方法。无数蚂蚁前来围观,“完美是个梦”迅速成为了拖延蚂蚁们挣脱拖延的希望和寄托。在2009年的豆瓣,她的帖子就有了1000多个楼的回复。但2009年的夏天,她回复过最后两三个楼层之后,就突然消失了,再也找不到。
完美是个梦很久都看不见了,拖延蚂蚁们陷入了一片哀嚎。一位叫做“我要好起来”的宅拖蚂蚁,原本只是默默潜水围观,这次突然觉得,靠哪只蚂蚁都不如靠自己。她正式注册开帖。她在半年内看了二十多本靠谱的心理自助书籍,认真反思、实践和记录。终于有一天,量变引发了质变,这只宅拖蚂蚁发生了大幅度好转——这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只。
2010年春天,好转后的“我要好起来”,跟拖延蚂蚁们推荐了新书《拖延心理学》。这本书被瞎忙拖“高地清风”读到,还没有读完,他就大喊“有救了”。在一段时间内,他突然像是被鸡血蚂蚁们灵魂附体,迅速组建了一个叫“A群”的组织,并发起了《拖延心理学》线下读书会。“A群”经过发展很快更名为“战拖心理成长会”。在拖延蚂蚁的部落里,一支“战拖蚂蚁”异军突起了。
(已刊于《门里》杂志。未完待续)
匿名
刚起床,过来拖一会儿!
高地清风
。。。。
mzt1412
清风也是拖出来的啊。。。
高地清风
是啊 T_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