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个天才梦——如何实践书中理论

每个人都有个天才梦。

这并不丢人,甚至可以说是优良的品质,多数人,只怕是不够投入,太早醒来。

张爱玲也有个天才梦,“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虽然她说“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梦也成就了她,始终用天才的标准要求自己,成为永久的动力。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绝佳的励志书,就试图劝说你,将这个梦变真是可能的。这本书不是严谨的论著,所以分辨不出哪些是实验证实,哪些只是假想推测。但作者大量“学习基地”采访,让人对“训练天才”有了直观的认识。一些具体训练方法极具启发性。

“天才”(指世界级专家水平,而非流芳百世,众所周知,闻名是需要运气的。)的确不是不可企及的。(很多要点,同人于野的读书笔记中已有精彩总结,我摘录就够了)

“在过去二三十年内,心理学家们系统地调研了各行各业内的从新手,一般专家到世界级大师们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医生,数学家,有超强记忆力者等等,试图发现其中的共性。” “科学家们不但证明了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且通过考察各个领域最好的训练方法的共性,总结了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近代作家中,张爱玲简直就是“天才”品牌代言人。“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以至于,一位评论家得知,张爱玲所写小说都有生活原型,非常失望。天才是无所不能的,怎么能受经验局限呢?

她有“刻意的练习”么?传——证人张子静,他在《我的姐姐张爱玲》写道:“那时她(张爱玲)尚未成名,但谈起写作已像一经验老到的作者。……她说:‘积累优美词汇和生动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随时随地留心人们的谈话;不管是在路上、车上、家里、学校里、办公室里,一听到就设法记住,写在本子里,以后就成为你写作时最好的原始材料。

要提高英文和中文的写作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一篇习作由中文译成英文,再由英文译成中文。这样反复多次,尽量避免重复的词句。如果能常做这种练习,一定能使你的中文、英文都有很大的进步’”

当你看到她的散文《有女同车》中对所遇乘客对话的细致精确记录,便毫不奇怪,小说对白为何如此娴熟、生动、熨帖。

张爱玲形容自己考据红楼梦“是一种疯狂”,“在已经‘去日苦多’的时候,十年的工夫就这样掼了下去,不能不说是豪举。正是:‘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可见有天才梦是不够的,还要如梦魇般的疯狂和专注。可谓梦如人生,人生如梦。

 

要成为大师,这梦起码得做上十年。

“成为大师需要长时间的苦练。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

但最关键的不是时间,而是方法。“练习并不能使之完美;完美的练习才能使之完美。”

在解释什么是完美练习之前,先说说这本书强调理论基础——大脑学习原理。

人脑是一堆神经元线路,由突触将每一条线路连接起来。不管什么时候,做一件事情,大脑就发出一个信号,通过那些神经纤维传导到你的肌肉。

打一个粗糙的比喻,每想做一件事,就有条很细小水流流过,只有不断尝试,才能优化神经回路,形成最优化的水道路径,这就是为什么试错很重要。重复练习,水道就越宽阔,流速越快,而髓鞘质(本书明星角色,该理论还有待确认)则是把这水道包裹起来,裹得越多层,速度越快,让小水道成超级高速公路,从而可以“提高信号传递速度,并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30倍,总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

为什么学习技能,需要这么长时间呢?因为髓鞘质形成的速度很慢,而且还不断分解。这虽令人苦恼,但若不如此,那意味着一旦形成错误习惯,就再也无法更改。进化在这里又显示出深思熟虑的一面。

 

完美的练习——“刻意练习”或“核心练习”指什么呢?(大段引号均为同人于野的摘录)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简单说,就是不可过易,也不可过难,每次练习的都比你会的难一点。脚手架是学习理论中常用的比喻,你要想爬高一点,就需在已有的脚手架旁搭一个新的,脚手架越多,学东西就越快。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

2、“组块化”练习

这是让我极感兴趣和受益匪浅的观点。在平常学习中,大家都想方设法寻求速成法。比如快速阅读、快速记忆、快速练习,似乎学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囫囵吞枣,还常美其名曰:右脑学习、直觉学习。但《学习的艺术中》维茨金,这位象棋高手、推手冠军反复强调基础动作缓慢、精确的练习是多么重要。我自己也体会到,无论是看书、学跳舞、背单词,慢而精确都是效率提高的关键。

但有时囫囵吞枣,有个模糊、大概的轮廓,在学习中也是很重要的。两者如何结合呢?

书中提到,分三步

第一步,技能学习者整体了解一项任务——一个大组块,巨大的回路。

这就是大轮廓,比如反复观看冠军比赛的录像。我猜测,这是不是让大脑预先有个鲜明的印象,方便回放,使得学习能连贯起来。更重要的是有了整体印象后,可以让人对错误更敏感,根据与目标不一致地方,自己就能进行细微地、潜移默化地调整,达到神似的效果。

第二步,尽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

在形似之前谈神似,只会产生拙劣的模仿,所以需要把技巧分解,一点点练习,才能踏实地毫不取巧地掌握。

第三步,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

放慢速度练习在我看来是秘诀,在练习乐器(如小提琴)、肢体训练(如舞蹈、武术)这些方面有明确效果。比如纽约的草山音乐学校,采用分解到极致的训练方法,把每小节的乐谱剪成长条状,塞进信封里,学生随即抽出,通过极慢的节奏练习,有的老师说:如果旁人能听出是什么曲子,那么练习方法不对。这样,学习速度提高了约5倍。

大家也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尝试,比如单词的发音练习,玩游戏,打乒乓球等等。

为什么放慢节奏如此有效呢?首先,放慢练习节奏使你更加关注错误,每一次都提高了精确度——而对于髓鞘质的生长而言,精确就是一切。正如橄榄球教练汤姆..马丁内斯常说的,“不在于你能多快完成,而在于慢下来之后你能否做正确。”第二,放慢练习给了练习者更重要的东西:技能的形状和节奏。

这也是为什么练习乐器的小孩必须从小跟随好的老师学习,一旦不准确练习,学地越刻苦,错地越离谱。人也废了。

3、大量重复训练。

这没什么好说的,大脑就像肌肉,不练不壮。

4.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5. 精神高度集中。

为什么非要10年呢?为什么不可以每天练习8小时,这样4-5年就可以完成?因为能提高技艺的练习是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一个人每天能进行多久的刻意练习似乎是有普遍限制的。埃里克森的研究表明,多数世界级专家——包括钢琴家、国际象棋选手、小说家、以及运动员,无论他们追求何项技能,每天练习3至5小时。在访问的大部分人才温床中,人们的练习时间远远少于8个小时。斯巴达的小孩子每周只练习3至5小时,而较大的青少年逐步提高到15小时一周。

 

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

我这半年学跳舞的过程倒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当初并没有刻意为之,但回想起来,不知不觉在使用各种学习理论,不单是这本书,还有《学习的艺术》《哪来的天才》以及一些积极心理学等等。

我从小就被认为笨手笨脚,体育总是很艰难地及格。跳皮筋总是做没人要的“走班”。极少数跳舞经历,更是一部“惨痛史”。

小学二年级,虽然有姐姐作为“私教”,仍是拖后腿分子,被骂,你能不能不像僵尸?

高一,参加同学编的舞,大概不理想,结果,我们末尾几个被抛弃(幸好不只我一人),其他人偷偷地排了新舞。

到了大学,我不知死活参加了年级的舞台剧,和一位男生(编舞者之一)配对跳双人,难以料想当时跳地到底有多差劲,总之排练一段时间后,在演出前两天,他说伴舞不用那么多人,私自取消我们这对表演,他去承担其他角色,我则回寝室,品味这震惊。说来,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呢。

所以我显然没有跳舞天分吧。

“头脑发达,四肢简单”成了自我开脱的说辞。“习得性无助”是心理学的术语,虽然我一向喜欢学习,但在舞蹈运动或学习英语方面,我是习得性无助的——太多挫败感,便认为天生不擅长,不愿再尝试。

去年7月,我决定要锻炼身体,跑步什么的都枯燥地令人厌恶,想来只有跳舞,毕竟有变化,能获得学习的快感。每周跳两次,每次一小时。刨去一开始不时偷懒,三个月的事假,这么说来,差不多练了半年时间。

近一个月,不知怎的,突然开了窍,不仅学的快,跳是也算最好啦 (所谓最,不过是健身房的几十人之中)。

于是,一把年纪之后,我竟然还有跳舞经验可谈,说来,真是不可思议啊。

第一:想办法培养兴趣。

这是重点中的重点。全宇宙生物都知道,坚持是最难的。“为什么激情和坚持是才能的关键因素?因为给一个庞大的神经回路包裹上髓鞘质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如果你不爱它,就不可能全力以赴,达到巅峰水平。”

我没指望跳出朵花来,但仍然需要一点长久的热情。

“必须坚持”“疯狂坚持”这种话对我只会起反作用,我反感命令。强制执行,只会起短期效果,而抑制长期兴趣。

如何让自己有兴趣呢?

我觉得人们思考这个问题上的时间太少了。这个因人而异,但总的说,找个榜样,挖掘所做事的意义,找擅于鼓励的朋友或老师,参加有共同目标的团队,培养对进步的敏感等等,都是有益的。

我的经验是利用体内的“原始人”,也就是欲望或者本能或者旧习惯或者情感模式,随便你怎么讲,比如我很虚荣、要强、负责任,有群体压力时,表现往往比较好。

一般新人怕跳不好,藏在后面,内向的我当然也如此。但人太多,看不到老师和镜子,更要命的是,跳好跳差一个样,我没动力学。

后来我都站在第一、二排,后面有人看着呢(虽然别人未必有闲暇,但这种假想有督促功效),偶尔前面的人还需领舞,忘了动作岂不很糗,自然而然很认真。

以前,我会希望修炼至无惧无贪无嗔,会劝说自己不要那么幼稚的虚荣,现在我会利用这点,达到目的。我们体内的“理智人”太年幼,“原始人”可进化了几百万年,实力过于强劲,两者其乐融融,事才做地长久。(感兴趣者可看进化心理学)

另外,为了讨好“原始人”,每次跳舞前,我都会化好妆,穿戴好,并且不时更新服饰,跳舞是晚上,没人关注你,为什么劳师动众?这样,就有表现欲,兴致勃勃。

对!就是哄骗你体内虚荣的“原始人”,这个幼稚的家伙,就吃这套。这样,她每次都心情很好地去锻炼了。

有人说,这些都是小伎俩,但恰恰是这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让我能一直快乐地坚持。哪些手段对你有效,则需要你自己去探索了。打扮漂亮对男生估计毫无吸引力。而用零食或玩游戏来奖励,则对我无效。众人压力比个人好处更能说服我的“原始人”。

第二、把握整体要点。

很多健身房的老师,只是稍微培训一下就带课了。她们有时都跳得不对,也不是很会讲要点。当然上健身房练舞的人,也只是为了活动下手脚,大多不追求效果。

但我可不喜欢,重复错误的动作。我会先下载国外的课程讲解,掌握大概的要点,特别是“神韵”。这就是之前谈到的“组块练习”中的第一步。

比如肚皮舞讲求的每个身体部分单独舞动,但在健身房中,有一些学了几年的人,怎么跳,怎么不对,因为,她们一动,全身乱动。知道要点,才能知道如何观察。

我还发现国内的一些视频教程,挂羊头卖狗肉,教的根本不是肚皮舞,手部动作花里胡哨,腰部动作都不怎么会。

第三、分解练习

再以肚皮舞举例,肚皮舞有一些常见的基本动作,无非是手部、头部、胸部、腰部、臀部,大腿,各个方向的扭动和组合。新人一定都是肌肉僵硬,难以控制,而老师每次教一个新舞蹈,都会涉及一些不熟练的部位,那就需要课上记住要点,课下进行练习。

动作无需多专业,那是时间堆出来的。但基础动作,若不分解练习,是没法提高的。你总没法跳地流畅,而且基础动作不本能化,是无法记忆成组动作。短时记忆是很有限的,倘若被用来记动作要点,自然就记不住动作的顺序了。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最近,我突然能回忆起整套动作,以前都只能跟着跳。基础动作熟练了,可以分心记忆了。

一个糟糕的老师就是不分解动作,不讲要点。

第四、关注错误

站在前面跳的好处,还有可以同时看镜子中老师和自己的身影,能关注两者是否同步,是否重叠。没有重叠处,就是出错之处,这包括节奏,及任何不到位。

老师是不会每个部位都讲解的,她们常常觉得你理所当然知道。讲了腰部,就忽略手部,讲了腿部,就忘了分析头部,这些都需要自己通过观察,来纠正。每一次,我都会仔细观察老师某一特定部位,进行对比。

另外,用手机录下视频,也是很好的方法。但这需要花较长时间进行揣摩,没有现场观察有效。

在我看来,学了挺久仍跳不好的人,关键在于,没有关注错误,或者说,不知道如何观察错误。她们似乎看不出来,自己为何跳地和老师不一样。这就像,不录下来,人们常常听不出来,自己英语读音哪里不对。

而写作、搞艺术很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明确“好”的标准,不知如何接近目标。

第五、回放。

等公车或者走路或者无聊时,我脑海中会回放之前的动作,打发时间,这种复习有效增强记忆,不需要几遍就记住了。

到后来,看书时,都会自动回放老师的身影。

最近,热情高涨,每次都迫不及待去练习。我能预料到,这种热情会持续到什么时候,要不,觉得太简单了,需换个更难的地方学习;要不,须更高强度的练习才能有所提高,而我没动力这么做。

跳舞只是消遣。而如何将知识,运用在其他方面如学英语上,我则刚刚开始摸索和尝试。

11 条评论

  1. 评论这篇书评,基本上是因为清风提起之前随意的读后感,我想着,整理一下吧。结果完全重写了……话说,重读书,收获真的很大啊。。

    简版和主站,我不大清楚,怎么关联的,所以两边都发了哦~~

回复 haoqilai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