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拖的第二周,兔A给自己的计划是每天的学习时间为6小时。
周一:
枯燥乏味的文献整理工作,将100个作家的生平和交游、著作等填入一张excel表格。这是一件匀速工作,设计表格1.5小时,平均每十个作家耗时半小时。兔A精神极度集中地工作了6小时,中间休息1小时,最后完成了70个作家。
因此兔A发现,在自己精神最集中的情况下,有效时间与实际时间之间的比例是5:6,就是说哪怕一点点都不开小差,没有电话、网络、发呆,每一小时依然有10分钟的自然损耗。这部分时间花费在了等待文档打开、偶尔的打字错误、喝水、上厕所、伸懒腰中。
另外,以兔A的健康情况,最多可以坚持工作三小时,然后必须有一小时的休息,主要用来舒缓颈椎和眼睛的压力,兔A往往用这些时间来做饭。
因此,对于兔A来说,当她的睡眠、情绪、健康都在最好的状态下,而工作又没有任何难度时,哪怕她不是拖延症,而是专注症,每6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都需要花费9小时来获得。
因此,如果兔A在早上7点半起床,8点开始工作,那么她全力以赴地完成当天任务,并暂作休息之后,应当是下午5点。
周二:
依然是文献整理工作。
8点工作到11点,吃饭。
12点工作到2点,休息。
2点半工作到5点半,休息。
晚上,兔A想加码做一些工作,在7-11点之间,兔A再次处于拖延状态,花了4小时获得了1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晚上入睡时,兔A懊恼于就这样浪费了一个晚上,没有工作好,也没玩好。
依然是那个问题——在兔A内部的那个小朋友不接受背弃诺言的随意加码。
周三:
8-11点,看文献,效率很高。
12点-5点,看文献,效率低。想来因为是这一部分工作的目的不明确,容易走神。
晚上想把白天的时间补回来,但内心挣扎,不肯启动,结果又花了一晚上拖,没有玩好,也没学好。
周四:
白天完成6小时工作。
晚上全部用来玩,在网上逛。与以前拖延时在网上闲逛不同,这次闲逛,内心宁静,毫无负罪感。11点时准时上床睡觉,一点都没拖睡眠的意思。
周五:
上午去参加最喜欢的牌子一年一度的特卖会。
下午很困,睡到4点。起床后将今天的计划定为4:30-10:00工作。
因为这一计划意味着兔A从起床起要分秒不停地工作到睡觉,所以再次拖延,无法启动,越拖越绝望,越拖越烦躁,越拖越不想开始。磨到7:30,兔A发现内心深处的声音是——早知道我就不去特卖会好了。我今天肯定玩不成任务了,我又失败了,可以不可以明天重新开始。
7:30,在A群群友的鼓励下,果断把计划降低到3小时,顺利在10点30完成。
周六:
8:00-9:00 工作一小时
9:00-11:00 备课和做饭
11:00—16:00 出门上课挣钱
17:00-23:00 工作6小时
上床的时候有想吐的感觉,非常疲惫。
周日:
正常的学习和作息。
经过这一周的纪录,兔A发现,理想状态下的一周等于6×7小时。
如果你可以把所有的夜晚都用来工作,如果你的内心并不存在着一个要休息、要玩耍、要耍赖的小孩子,那你每天还能再加3小时班——当然,你还必须有一笔很够用的遗产,一个足够好的管家,不堵车、不停电、不接电话、从来不知道伤春悲秋是怎么回事,也不想要有朋友和恋人。总而言之,如果你是一台长得像兔A的机器,你的一周等于63小时。
仅此而已——无论我们多想紧抓不放,我们的一生中都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不在掌控之内。
盐水太妃糖
最近和兔A一样在反省自己一周的时间有多少,然后将自己想象成机器的话,应该是一天9小时。。。
严重的问题在于晚上,完全没有心思看书啊~ 看来我要像兔A一样。。。人性化的再重新计算一下
rlxshxf
效率最好是考研的时候,仔细算下来一天也就六七个小时的有效时间,学习状态却出人意料的好~~看来是要反思一下,对时间的利用和把握该怎么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