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条支线。
在3月25日之前,某个已不能确定日期的凌晨,也是辗转难眠,索性开手机上微博。搜“拖延症”。不经意就跳转到了某个人的日志,然后,读到了“成人多动症”这个概念,突然觉得“这就是我!”随后,就循着日志中的介绍,加入了豆瓣“ADD/ADHD”小组。
当今天我已经确诊了自己的成人ADHD时,内心的解放感,和整个未来规划的背景变化,是初知这个概念时完全想象不到的。此时我依靠种种线索再去查那个有意义的事件日期,却发现再难确定。但今天才发现,那篇日志的所有者,居然就是牛博作者卓别灵老师。而且,卓老师也是我们小组的成员。
从支线收回。3月25日《拖延心理学》网购到手。翻开书,看到第16章专门讲述了对患有注意力障碍ADD和执行功能障碍ED的拖延者的建议,立刻意识到这本书不俗。“我要好起来”之言不虚。再后来,读第9章《你是怎样变成拖延者的》,读第17章《文化压力》,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些年来,是怎样地忽视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
3月30日傍晚。北京。雨。傍晚时分,在新街口去西单的公交车上。窗外是昏暗的暮色,窗里边是未开灯的车厢,拥挤的人群。看着窗外垂落的雨幕,想起一会儿要见面的朋友,突然觉得,我们对自己,对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其实一直都不够好,一直都不够爱护。不敢做自己、总逼迫自己、拿完美主义来要求自己……一瞬间,我在心底立下了一个誓约,发誓从今往后,要真正对那个小孩好。
回来之后,我写下了这样几段文字:
“注意力缺失紊乱,让我反思从前的自己。常常想到自己从前的好时光,但其实,‘从前的好时光’其实从未存在过,我一直都是自己,都是高二某天中午,因为幼稚的理想,兴奋得午睡不着的那个躁动的小孩。
“那个小孩,那个内心的小孩,如果可以回到从前,你愿意对他说些什么?你愿意帮他做些什么?那个小孩,那个内心的小孩,后来受了很多的苦。很多很多,你全都知道。
“而我,从今往后,要对他好。从今往后……真正地对他好……其实我并不糊涂,我并非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地对他好……逼迫他不是对他好……刻意模仿所谓榜样也不是对他好……完美主义的要求更是甜蜜的毒药……从今往后真正对他好,我发誓!
“更何况,对自己不够好的人,其实永远不可能做到真正对别人好。
“有生之年,永不背叛这份誓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