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读书会(震撼的)第四次活动记录

活动名称: 《拖延心理学》读书会(第四次活动)
时间:2010年7月3日 18:00-22:00
地点:北京朝阳区望京桥北,九朝会
参与成员:高地清风、major、喵喵猫、翟小禅、我要好起来、管他什么名号
相关通知:http://www.zhantuo.com/archives/665912

主持:喵喵猫
主讲:我要好起来
记录:管他什么名号

概况:

第九章和第十章中,与家庭情况和早年经历相关的内容特别多。这两章也引发了成员们强烈的共鸣。高地清风提到自己在初读第九章时,曾经“几次差点落泪”。

读书会举行了三次活动之后,似乎需要一个阶段性的总结。“高地清风”和“我要好起来”一致认为,目前这个心理主题活动中最大的不足是,“理”有余而“心”不足。之前的活动,主要侧重了知识分析和掌握,在个人经历分享和互相情感支持方面还不够充分。这可能既跟读书会与以后设想中的团体咨询活动之间的分工有关,也有前三次所围绕内容的原因。不管怎样,既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这两章又特别适合深入分享个人经历,这次活动就转变了一下操作方式,减少了对时间的控制,鼓励大家更深入地挖掘和分享自己的经历。事实证明这个转折是正确的,本次活动之后,六位成员一致赞赏这种侧重经历分享的方式。
本次活动还有一个特点:心理学硕士、学习团体咨询方向的喵喵猫,在本次活动中,指导大家画了自己的家庭关系图。这幅图使得很多由家庭关系造就的问题变得一目了然。

纪要:

高地清风介绍小组进展后,刚刚从英国回来的A群首批成员、读书会新成员翟小禅向大家做了自我介绍。

之后是作业回顾阶段。第三次活动的作业是阅读关于ADHD的帖子“《无辜的挣扎》摘抄笔记”,并提出自己的感受。一位有较明显ADHD倾向的成员说,自己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之前由于不了解ADHD,对自己接纳不够;这段时间在对自己行为的指导和控制方面,有了更大的把握。另一位成员认为,原本以为ADHD就是多动,只有过度活跃的那种才是;现在才知道有许多消极和安静的ADHD者,而自己的很多特征也表现出了这一类的倾向,这个似乎能解释自己身上的许多问题。已在专业机构“确诊”ADHD的高地清风,作为这篇笔记帖的作者和这方面的“专家”表示,通常我们不建议给自己“贴标签”,但ADHD确实是一件很特殊的事情。因为ADHD者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而强迫自己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既会难以接纳自己,也容易浪费掉作为ADHD者的特殊天赋。大部分的问题可能并不是ADHD本身所导致的,而恰恰是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所导致的,对这类适应不良的现象,“确诊”是“治疗成功”的一半,所以不要介意“贴标签”,怀疑自己有倾向的人最好能到专业机构去给自己做一个确诊。

本次活动中,大家一致认为两章内容十分重要,值得深入挖掘和分享,这次的讨论也变得特别有深度。原计划讨论两章内容,后来改成了一章,即第九章。这章主要是关于家庭在拖延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主讲“我要好起来”带领大家一起思考和回答了第9章的问题,回顾了自己是怎样在早年的家庭环境中,变成一位拖延者的;喵喵猫带领大家画了家庭关系图,更深入地了解了家庭关系对自己的影响。

一位成员表示,自己小时候是一位乖乖女,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当时自己并不拖,延迟满足的能力也很强。读大学以后,当时氛围特别活跃,自己也无意识地一直在努力学习。后来她考上了一所名校的研究生,学习氛围格外浓厚时,她却突然开始大玩特玩。这成为了她拖延的一个转折点。分析原因,她觉得似乎是由于,她一直在试图通过“和别人不一样”来追求个性,她真正需要的也许只是一种控制感。至于为什么对控制感需求如此强烈,她推测,似乎是小时候家里的施压所致:要努力学习!在当时的情形下,她形成了对赞扬的饥渴,变得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鼓励 ——而她现在意识到,这样实际上等于被赞扬控制了,被别人的看法控制了。

另一位成员认为,她的父母属于控制欲极强的类型。但这未必只是一种原因,可能也是一种结果。父母控制我们的一切,可能也是因为我们碰到问题时就放弃了独立解决的选项,而习惯性的向他们求助了。在渴望得到他人的赞扬方面,她表示跟前一位完全一致。

第三位成员表示,作为一位山东高考生,传说中“上辈子都是折断翅膀的天使”的山东高考生,中学阶段的学校环境几乎像军事化管理一般严格和单调。这使得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习惯了他律,而没有及时掌握自律的能力,也使得他在后来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反弹特别严重。这似乎也是一个这种群体内的共同现象。此外,引发自己拖延的心理压力,可能还跟“第一代大学生”现象、父辈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加在自己身上等有关系。虽然现在作为高学历者,父母已经很满足,也不再苛求他什么,但他自己似乎早就把这种压力内化到了自己身上。

再有一位成员认为,他觉得自己的家庭完全是一种“悲剧”。这主要是跟父母之间的感情不好有关。这种背景对自己影响特别大。此外,他自己特别喜欢的一种感觉,是一种类似于“活在当下”的体验。这种体验,根据他的描述,似乎也跟积极心理学中的“心流”状态比较类似。他通过寻找“刺激”来让自己达到这种积极乐观和理性的状态,但这种状态似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受外在影响很大,很难持久。他对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这个问题,十分困惑和不确定;与自己其他成员满足于自己的答案相比,他似乎仍然在这个问题上尝试着自己的判断,并且很纠结。

还有一位成员觉得,自己拖延,可能与家庭的放任、以及自己成功后得不到相应鼓励有关。她的父母本身也有拖延的问题。她在国外孤身一人时,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于是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全面爆发,拖延浮出水面,也引发了对自身价值观的思考及其转变。但目前她对于自己的问题,已经不会再去责怪父母,学会了对他们采取宽容而非敌对的态度。

作业:

所有参与活动者,回复战拖会中的记录帖,谈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感受。

(图片:喵喵猫;文字编辑:高地清风)

3 条评论

  1. 补作业抢沙发。

    这次特别强调“心”,也是受到了最近在《心理月刊》上读到的李子勋的一段话的启发。他说:“中国人是以心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不能光用制度管人。要学会跟下属做朋友,不谈权利谈交情。”我们的组织虽然无所谓上司下属,但各项权限、制度、分工、职能也在日趋成形,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这些都只是手段。从根本上,大家在心灵层面有所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宏盛和好起来的提醒,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前几次活动中的紧张。这次心态发生转变、不再纠结于时间长短、不再强迫自己一定要把想说的想分享的都说完之后,效果居然出奇地好。第五次活动中我也跟他们提到,这次活动的后期,我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腹式呼吸的状态,这是放松的显著信号。

  2. 补作业:我对于这次的团体动力十分满意。我认为这次有出奇效果的原因是,有成员进行深层暴露后,其他成员的参与程度和卷入程度明显提高。我们由此建议增加团体辅导的成分,以线下活动支线的形式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和沟通“先成为朋友”。我自己也觉得,“共享秘密”的感受让大家更亲密更相信彼此,增进深层的分享。

  3. 补作业:
    整个晚上,我都能感觉到传说中的“动力”。一开始,有点难以打开局面,我能感受到大家都有倾诉的欲望,但又都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有比较明显的压迫感……直到转折点出现,动力瞬间流动了起来。很奇妙的感觉,我现在仍能记得每个人的姿势和表情——第二次读书会时也隐约有这种感觉,但并不强烈。
    这种感觉的基础,是来之不易的信任,是读书会进行到现在,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回复 我要好起来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