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一个来到这个小组的人,都想改掉拖延的恶习,但是,这远不只是一个习惯或行动力的问题。实际上,拖延只是我们的众多问题中的一个而已,而克服拖延的过程正是一个全面反思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模式的时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我是真心想要改变吗?我真的决定放弃固有的思维和观念了吗?
我是去年5月发现的这个组,之后的5个月里,我断断续续地看了几本书,虽然认同书中的不少观点,但始终觉得无法应用到实践中去,观点似乎只是观点而已,对我的思维方式没有产生实质的影响。当时我已经考虑放下一切顾虑去求助于心理医生了,只是费用问题始终让我望而却步。
此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各处搜罗来的那些书了。在家看书效率实在不能保证,上班的空闲时间又总是在上网(不空闲时也在上网),我当时一直想:要是附近有个高校或图书馆就好了~(实际上,附近真的有一个小图书馆,只是我从没真正去找过罢了)最后,J.K.罗琳的咖啡馆给了我灵感——我家步行5min范围内有一家麦当劳。于是,在推迟了好几周之后,某周六,我决定去麦当劳看看书,本来想10am出发的,最后直到3pm才到了那儿。当时带的书是《生命的重建》,头昏脑胀地看了2小时,注意力一直不太集中,心里一直堵得慌。第二周,经过一番挣扎我又去了,仍然坐立难安。第三周,好像稍微好一点了,喝杯咖啡吃点薯条看着书的感觉貌似不错。第四周,我出发前的挣扎少了很多,并且一直看到晚上,获益良多。此后我寻找一切可能的时间,在任何一家肯德基、麦当劳以及地铁里看书,周围人的喧闹已经无法影响我,我很享受从书里吸取新鲜观点的每一小段时光。
《生命的重建》我给了4颗星,对我这个苛刻的完美主义者来说,它不够严谨、不够有逻辑,不够深刻,不够有说服力,还有点神秘主义。但作者温暖的语调给了我不少安慰。
书里将身体各个部位的疾病都与不同的负面心理联系起来,不知道有没有科学依据,但我个人觉得很有道理。书中提到,颈椎、肩部的疼痛暗示着顽固的思维方式,不愿意用不同的眼光来看问题。我的颈椎疼痛有三四年时间了,看到这里时,我转了转脖子,很僵硬很费劲,突然间我发现,我看问题的角度也呈一个锐角,包括我对事业、金钱、家庭的态度都非常狭隘,“灵活”这个词我看着好陌生;我心中期待的改变是像神迹降临似的,一夜之间发生,而说到具体的问题,却无比拧巴。我真心想要改变吗?还是只是绝望的呻吟而已?
《生命的重建》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应该彻底更新头脑,让新的思想和观念能够顺利地进入。其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比喻:把自己的头脑想象成一间很久没有打扫的房间,更新观念的过程就像把房间里陈旧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清除掉,腾出空儿来迎接新的家具。
我认为这个比喻很恰当,但是引不起我的共鸣,我无法明确地想象这一场景。于是,我想象了另外两个画面:
第一个画面:
我混乱、顽固的头脑,就像一个煎过牛排、又放了好几天的平底锅,上面沾了厚厚一层发霉了的、烧糊的肉和酱,我拿铲子死命地铲,不仅铲不下来,而且油乎乎乱糟糟的更恶心了。。。于是,我往锅里倒了许多洗涤剂,再放上热水泡着——现在我正坚持看书,接受了不少新的信息,就像洗涤剂和热水——我再坚持忍耐一段时间,就可以拿刷子轻松地把脏东西刷下来了。虽然一开始会感觉更脏了,就像新思想和旧思想相遇时必然会经历混乱一样——但是刷了一会儿之后,我会把一锅脏东西一股脑地倒掉,再把热水开到最大,痛痛快快地冲上一阵,锅子最终又光亮如新了!
第二个画面:
在黑暗肮脏的背景下,一个巨大的齿轮被整个锈住了,它是一个更大的机器的一部分,但是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模样,它象征着我僵化的身体和心灵。突然,它竟然轻轻地动了一下,发出了巨大的响声。由于锈得太久太厚,它再次动起来的过程是如此费力和缓慢,轰鸣声不绝于耳,好像要散架了一样——不过它总算是动起来了,一旦启动,依靠巨大的惯性,会转动得越来越顺畅,并且不容易再停下来了。
想象的过程并不容易,因为专注这件事对当时的我来说太困难了!所以我同时在纸上随意地写下一些描述性的句子,帮助我想象得更具体。
构建了这两个明确的图景,好像让我心中某个部分放松了一点。此后我在看书的间隙,会常常想象这两个图景,也许只有一两秒的工夫,也能感受到有一丝坚定和信心在慢慢滋长。
写到这里,我再次想象了齿轮转动的画面,它仍然有些沉重,但转动得没有障碍——画面慢慢拉到远景,原来这部巨大的机器是一个大型的摩天轮,它在傍晚的天空下欢快地旋转着,空气中飘着微弱的音乐声……
(原帖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624265/?start=100,2010年3月4日)
蜡小笔新
未来美好~
高地清风
欢迎蜡小笔新!:)
高地清风
好起来我上次跟你说过的是,你这篇日志很有视觉意象性,总能让我联想到一位封笔已久的小说家。某一天他重新擦亮笔杆,走向咖啡馆(这里是麦当劳?),拿出茨威格的调调,写下第一段文字:“我不在家,就在麦当劳;我不在麦当劳,就在去麦当劳的路上。”
好起来我上次没跟你说的是,你这篇日志很有听觉意向性,总能让我联想到一首印象深刻的原声曲:这首曲子叫《劳拉弹钢琴(Laura Plays The Piano)》,收录在号称“弗洛伊德理论游戏版”的恐怖游戏《寂静岭2》的原声大碟中,列第22首。“一个巨大的齿轮被整个锈住了……不过它总算是动起来了,一旦启动,依靠巨大的惯性,会转动得越来越顺畅,并且不容易再停下来了。”
我要好起来
找到了这首曲子,有印象听过。不过,与我写这一段时候的“听觉意象”实在是不像,囧~
高地清风
对同一段文字联想的个体差异不小。要不下次活动,你用话剧的形式,把那个听觉印象表演出来吧
mier
好久没有更新了嗳。。。。
高地清风
是啊,很期待好起来重新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