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
2009-04-01 15:39:45 完美是个梦
*************几天内再次更新************
昨天上午再次见了姚老师。我目前经常会提前定当天的工作计划(具体到每个小时),不过实际上贯彻得时好时坏,贯彻得不好的时候常觉得沮丧,不过没有做足够 的反省。于是我们这次做了一个实验:姚老师和我一起,制定了我下午和晚上的工作计划,更重要的是,尽量去预测所有可能打断我执行计划的事件和想法,并一一 先想好对策对付。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算一下,除了吃饭、必要的娱乐、社交等等活动之外,有哪些时间段可用于学习。然后,我要决定在这段时间里,我想要完成的工作有哪些,理智地估算每个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把它们一一填在工作计划相应的时间段里。
重要部分:开始考虑,有什么样的想法会导致我坚持不下去或根本开始不了。举例,我的任务之一是要给一个手头快做完的项目善后,并且发报告给我导师。事实 上,这个项目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接近完工,只剩下最后一点点工作量我却一直一拖再拖,已经拖了一个多月。我认真考虑了一下,是什么想法在阻止我完成这个 任务呢?是因为我害怕,完成项目、发报告给导师时,导师会责怪我拖拉这么久,我害怕被他们责怪,害怕他们对我失望。因此我一拖再拖。这说起来似乎有些荒 谬,怕被责怪拖延,为什么不早开始做?但是这其实反应了很正常的人性:只要我不做完它不发报告给导师,以他们的习惯很可能不会催我;一旦发了,他们倒有可 能回邮责怪我。所以我选择什么也不做。
知道是这个想法在阻碍我前行时,我们开始了角色扮演:
姚老师扮演我的负面想法,开始诉说:为什么要做呢?不做就不会被骂呀。做了的话,万一导师他们指责怎么办呢。他们一定会指责的,他们一定会认为你很糟糕的,你总是拖延,他们会对你失望的。
而我就要想方设法说服我自己的“负面想法”:即使被他们责备,又如何呢?我或许会在他们责备时情绪低落一会,但是无论他们怎么责备我,心里怎么想我,不会 改变我的自我价值,也不能改变我对我自己的想法。即使让他们失望,我也会在日后的工作中,慢慢体现我自己的价值。拖着不去做的话,这个问题就一直在那里, 总有那么一天,而且他们的指责也可能因为我拖拉得越久而变得越强烈。明天就是4.1号了,一个全新的开始。我不想把这个即将完成的任务拖拉到下个月,我要 在这个月末给它画上句号。
如此往复,我们谈了很久,都是我心里可能有的干扰我工作的负面想法,然后姚老师扮演负面角色(他很擅长这个,讲起话来十分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然后我绞尽 脑汁想办法说服这个负面角色。然后我记录下我自己所说的话。当我想方设法说服对方时,这些话正是对我自己而言最有说服力的话,只是这些负面想法一般都是我 的“自动思维”,它们总无时不刻自然而然地跳出来,而正面的想法是我所不习惯的,除非认真思考,除非我蓄意“请”出它们,它们不会不期而至。这就是这个实 验的好处,让你逐一清晰地了解自己心里的自动思维,并且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对付它们。
这样的实验,其实类似以前提过的硬纸片方法:在硬纸片一面写上负面的自动思维,背面则写上正面的想法。但是自己一个人完成时,并没办法做得这么好。姚老师的建议是要多加练习,自然会有进步。
当我们完成了工作计划、以及讨论了所有可能有的负面想法以及相应对策时,姚老师强调这是一个实验,要求我能留意自己脑海里闪出的负面想法,并及时记录它 们,也记录下自己的执行情况,并在次日发给他。然后他建议我可以经常自己做这样的练习:晚上花上半小时到一小时时间,列次日的计划,预测可能的干扰想法, 想好对策。第二天尽量贯彻计划,更重要的是密切注意自己的想法,并且及时记录。他建议这样的练习隔天做一次,而不需要天天做。原因有二:1.
可以对比练习这方法的那些天和没有练习的那些天工作效率是否有区别; 2.
这个方法比较费时,而且需要做比较多的反思,太密集的话效果反而不好。
当天下午,我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晚上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办法坚持,不过我很详细地记录了那些干扰我工作的想法,并且整理成表格,今早发给姚老师。
很让我感激的是,他很快回邮,并且回得很长,他先鼓励我说做得很好,尤其是在记录想法的努力上。然后逐一分析了我记录的那些想法,强调了些要点,真诚地鼓励我继续下去。
——————————————————
朋友们,坚持下去。用一个充满希望的比喻来说,类似一个雪球从山上往下滚,过程中能逐渐累积更多的动量,越滚越快,我们的努力一开始或许还不能很快看到成果,但是每天付出,每天付出,我们的进步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积极用力地去生活!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